讲述者名片:杨清欣,男,56岁,籍贯河南邓州,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1999年10月荣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1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7月荣获江苏省双创大赛二等奖;2018年7月入选江苏省科技企业家。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回首过往的求学、工作、创业岁月,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述,那便是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努力为着心中的理想不懈奋斗。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杯白开水,那勤奋、努力能让其变为清鲜甜和的功夫茶,而懒惰、退缩无疑会让这杯白水变质难咽,要加何种料,酿成何种水,全由自己决定。 1986年,我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电子工业部下属第18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锂电池方向的技术及应用研究。那个时候,为了追赶科技前沿,以所为家的同事比比皆是,也许是受所内工作氛围的影响,也许是奋勇无畏的天性使然,我暗下目标,要用2年时间成长为同届年轻人中的优秀技术工程师。 实现目标的过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大目标要靠小目标累积而来。现实给我浇了第一盆冷水:大学所学电子机械专业不对口,工作岗位需要我们快速掌握电化学、材料学等领域知识。为此,我每天过着实验室、图书室、宿舍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每天早早到岗,温习前一天所学所得,安排当天的工学任务;始终保持高度的数据敏感性,不断向老专家、老师傅请教取经;如同海绵一样快速吸收和掌握锂电知识,把科研攻关视作“打怪升级”,反复推导、反复实验、反复求证。 凭着近20年的“过关斩将”,我不断收获、不断成长:多次担任重大项目的答辩主辩;带领团队让连续多年亏损的锂电池研究室扭亏为盈;锂离子蓄电池研制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打怪升级”的过程很苦、很艰辛,但是胜利的果实同样很甜、很诱人。人生道路上,时光从来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奋斗的人,唯有当努力成为习惯,成功才会成为必然。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正当别人羡慕我有一个正处级职务和收入不菲的高级白领身份时,我却做出了让所有人为之诧异的决定——辞职“下海”。我想试一试,自己除了搞科研、做产品以外,有没有能力办企业、做实业?能不能让半生所学和对锂电行业的研究成果产业化,进而创造出民族动力电池品牌? 怀着这个初衷,我下定决心,说服家人,于近知天命之年,只身来到了距家900多公里外的黄桥,创办江苏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动力型锂离子电池。 人间万事出艰辛,创业艰难百战多。起步阶段,新创公司面临诸多难题:资本薄弱、没有厂房、缺少设备、缺乏人才、没有订单……压力和挑战陡然上升,更有人劝我就此放手。然而,面对自己的选择和初衷,面对“襁褓婴儿”般的公司,面对员工期盼的眼神,深知无路可退,那就咬牙努力向前冲。每天和技术人员一起攻克各种技术难关,力求让产品得到业界认可;提高产能规模和硬件水平,多方争取资源,成功促成与长虹的股权合作,实现产业资本和技术、人才的有效融合;凭借技术过硬优势,先后推动公司与美、德等多个国家知名集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值、销售、利税不断攀升。 “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人生路上,难免遇到困难、挫折,只要专心往前跑、勇敢跨过去,定会等到乌云散去、等来明媚艳阳。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有时候光努力是不行的,还要选对方向。方向不对,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公司创始之初,电动汽车市场一片火热,众多业内同行一拥而上。那个时候,我也动过心思,但在经过一番市场形势分析和自身优势考量后,放弃了“随大流”,转而将公司发展战略锁定在电动工具等高倍率应用细分市场。 这些年来,公司坚定做长期正确的事情,渐入发展的快车道:锂电生产线从最初1条扩增到如今8条,产能从创业初期1.25亿Ah发展到现在13.8亿Ah,产值从1.5亿提升至20亿;高倍率锂电池产品在世界五百强客户考评中得分第一,公司成为全国动力电池细分领域中领先的新能源生产企业。 站在历史选择的道路上,看着努力付出慢慢变成可喜的现实,我们倍感振奋,倍感荣幸。在未来的岁月里,唯有不停地向前,不停地奋斗,把事业做得更深、更精、更有价值,才能对得起曾经那些无悔的日月星辰,让理想之花开得绚烂、永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