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论‘如何’”成长讲坛丨 人才不一定都是“高大上”,扎根乡土也能喜迎人生

发布:jitancun 阅读次数:391

我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从小在庄稼地里长大,赤着双脚奔跑在田埂上,最喜欢的味道是稻香,最幸福的事是看着秧苗从土地里茁壮成长。几十年来,我深深感觉到土地就是我的根,根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我的事业就如同埋在土里的一粒种子,播种—生长—结穗—收获,虽经历风雨,但目标明确,扎根泥土,不断成长。


图片


人生的每份坚持,都是一天天孕育出来的,就如同水稻在“育苗期”,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浸种、落谷、催芽,才能健康出苗。

1995年,我从盐城东台来到姜堰淤溪镇,从事农药、化肥销售工作,在长期工作中,我发现种田人逐渐呈现老年化,常把除草剂、杀虫剂混用、误用,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错过最佳防治时间,产量骤减,农民利益受到极大损害。面对这样的状况,2011年我创办了金龙植保合作社,致力服务老百姓。然而,一腔热血换来的却是冷漠与不解,农民们始终心存疑惑:你又不是专家,我们凭什么相信你?为了消除农户们心中的顾虑,我没有放弃,因为我坚信这种模式一定能够增产,于是我磨破了嘴皮、跑穿了鞋底,向农户们承诺:如因防治质量问题造成经济损失,我承担全部责任,赔偿所有损失。后来,从一个人的尝试到一片人的信任,我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既为农户们省心,又节约种植成本,更带来了比往年多20%的产量。

我的人生第一桶“金”得益于农户们的信任,也让我坚定了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认真对待他人,足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人生的每步成功,都是一步步奋斗出来的,就如同水稻在“生长期”,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内拔节、抽穗、灌浆,才能结出硕果。

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广,我有幸有了自己的农场,然而,在实际经营中,大多数农场都存在用工难、植保难、卖粮难等问题。如何提升农场的效益,成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2017年10月,我与一些农场和种田大户合作成立了家庭农场联盟,实行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记得有一年,水稻收割期间新稻上市只有1.2元/斤,联盟为刘家荣等农场主提供免费存粮服务,1个月后,粮价上涨到1.57元/斤,每户比其他农场净增350元/亩。之后,越来越多的农场和大户加入了联盟,种植的南粳46“鲍老湖”大米被评为“江苏好大米”特等奖,市场价达20元/斤。在我的带领下,还成立电商平台和农业发展公司,注册区域品牌,许多农产品一上架就被疯抢一空,仅电商平台收入就达46万元/年,大大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户们的收入,好多人都称我为是“翻土为金”的“好把式”。

离成功的关键往往只有几步,不在于你坚持了多久,而在于你是否一直在坚持,不管想要怎样的生活,只要你有效“分蘖”,一定能够找准人生方向,结出累累硕果。


图片


人生的每种满足,都是一点点感悟出来的,就如同水稻在“完熟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抢收、抢种、销售,才能实现丰收。

在不断扩大经营、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我始终没有忘记一路走来党委政府的支持、乡亲们的信任。生活中,有人给予帮助,那是幸运,我们要在幸运青睐自己的时候学会感恩,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感恩社会。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突然来袭,有些外地农户无法返淤或被隔离,农场无人照料,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我和本地的其他农场,自发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无偿看管无人照料的农场,确保实现大丰收,且不影响“下熟”的种植,同时主动到疫情防控卡口执勤点慰问工作人员,捐赠物资万余元。同年亦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我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岗位优先、贫困帮扶、邻村合作的方式,有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和村级缺乏资金发展的问题。近年来,辐射带动56户农户增收致富,覆盖脱贫户23户,推动贫困村脱贫致富,每年春节前夕都向困难群众家庭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物资。

人生匆匆数十载,蓦然回首才发现,生命中最大的奖励并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奉献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

田间地头写春秋,艰辛耕耘结硕果。人的一生所有获得的成就都不是无根之果,唯有奉献才是一个人成长真正的资粮。在奉献中完善生命,在奉献中实现价值,在奉献中守愿不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收获成长。虽然我不是淤溪人,但我已经深根在这片土地上,我将不负韶华,用毕生的精力扎根泥土,放飞梦想,做好新时代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