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论‘如何’”成长讲坛丨奋斗是青年必不可缺的一股“劲儿”

发布:jitancun 阅读次数:331

王小波说:“人在年轻时充满了做事的冲动,无休无止地变革一切,等到这些冲动骤然消失,他就老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始终坚信,奋斗是青年必不可缺的一股“劲儿”。


图片


充满“朝气”,锤炼“本领”,奋逐青春理想,实现职业价值。

我在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工作了三年,这是医院工作强度最大、体力消耗最大、精神压力最大的科室之一。我和伙伴们常常开玩笑,在手术台上要讲究三个“住”:肚子饿了要忍得住、腿打晃了要站得住、人有三急要憋得住。

记得第一天上班,来到手术室,看到密密麻麻、如同天书一般的手术安排表,各种动辄百万级的医疗设备和精密仪器,身为 “小白”的我意识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

从那天起,一本软面抄、一支蓝黑笔成了我上班的标配,遇见陌生知识点,就写在本子上回家查阅书籍;参与了手术,就将要点记录下来进行温习。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从无菌操作规范、专科器械名称到术前患者交接、术后麻醉复苏,从医疗设备使用、参数调试到手术患者固定、术中体位调整,从基本解剖、配合技巧到基本术式、改良术式……软面抄换了一本又一本,蓝黑笔也写光了一支又一支,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也日益夯实。

和无数的手术人一样,我在日常的实践与学习中不断成长,努力认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在历练中归纳、在挫败中自省。“磨砺始得玉成”,终于也练就了一身“真本事”。


图片


坚守岗位,奋楫笃行,做手术间里的“永动机”。

手术室的环境是医院里“最好的”:百级、千级的层流空间,恒定的温湿度,360°无死角的洁净正压通气。同样,手术室的工作也是医院压力最大的,这里没有昼和夜的区别。十五万Lux的无影灯照射下,大量的择期手术与突如其来的急诊手术令人应接不暇,每名手术室医生都习惯奔跑前进,像一个个永不停歇的“陀螺”。

记得2019年夏季的一天,下午六点我刚下班到家,就接到了急诊手术电话,来不及吃饭,就冲出了家门。先是两台LA、一台LC手术。随后胡乱吃了一餐,急诊旋踵而来:胃穿孔修补、肠破裂修补、疝嵌顿松解、手指肌腱撕裂重建、脑外伤颅内血肿清除、宫外孕黄体破裂......

整整一夜,十二台手术,我与战友们一台接一台地干。最后一台手术圆满完成时,已经是次日上午9点27分,我们奋战整整15个小时!

手术室的同志们,从来都是“躺”而不“平”的,“躺”是为了积蓄力量,继续奋斗。


图片


能干、想干、敢干是对奋斗最好的解读,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做到宠辱不惊、临事不乱。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2018年10月我们科室报名参加了实践指南授课竞赛,经过1个月的准备,我与科室另一位老师获得了江苏省的初赛资格。

教学质量是医院“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临床老师都有着自己的独门带教“秘籍”,我虽然有过急救技能培训的相关教学经验,但在手术专业方面我却是新手中的新手。为此我向科室的多位老师轮番请教,将文献材料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先后6次邀请在院实习同学模拟授课,并对PPT反复打磨。

不同于往年参赛为了出彩专门挑选“偏题”“难题”的做法,我选择了最基础的“电外科安全”一章,主讲术前准备,由小处破题,从手术环境准备、患者准备、仪器准备三个方面,步步铺陈,层层递进,力求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细讲透。在镜子前无数次的练习,就像小说中侠客的苦修,随着斗转星移,一招一式已然烂熟于心。

幸得各位老师的帮助与医院领导的鼎力支持,次年1月,我的授课获得江苏省手术室专业委员会授课竞赛一等奖;3月,前往北京参加全国赛,成功晋级全国十强;5月,获得全国赛一等奖。

我们永远无法预判机遇到来的时机和方式,唯一可做的就是不断历练自身,培养“能干”的实力,凝聚“想干”的魄力,锻炼“敢干”的勇气。

多少次在深夜被急诊手术的电话铃声惊醒,便顶着寒风奔向医院;多少次在聚会中“不辞而别”,身披星光洗手上台。手术室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意义:星光不问赶路人, 奋斗不负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