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辗转成诗歌,时光流逝如飞花。
时至今日,我在纪检监察岗位已经工作了十个年头。一路走来,品尝过成功,也经历过挫折;有过雄心万丈,也有过灰心丧气,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每天进步一点点,让当初的门外汉,变成如今的内行人。
面对陌生的工作,学习是了解它的唯一途径,也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10年前,我从滨江社区调到城南街道纪工委工作,从此有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查办案件,抽丝剥茧;第一次开展“信访件调查”,小心翼翼;第一次进行问责谈话,正气凛然……这些都让我对纪检监察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肚子里要有货,方能HOLD得住。 纪检监察工作面对的人形形色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就拿信访件调查工作来说,有业务范围内的检举控诉,还有业务范围之外的,各种情况五花八门。能否将一封信访件调查清楚,考验着纪检监察干部自身的能力素质。 那几年,街道处于征地拆迁的集中期,收到的信访举报比较多。一些拆迁户掌握的政策比工作人员都要多,他们说出的专有名词有时会让我们不知所措,摸不着头脑。 为了更好地进入角色,在调查每次信访件之前,我都会先仔细研读拆迁工作方案,向拆迁办的同志了解现场政策口径,学习如何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等专业知识,然后再面对面和信访群众做深入沟通,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意图,再做进一步处置。那时的我不仅是一个纪检监察干部,俨然也是一个“拆迁能手”。 耕者越勤,其获越丰。学习是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能力,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面对尖锐的矛盾,沟通是解决它的重要手段,也是打开心门的最好方式。 监督执纪是一项“治病救人”的工作,但也有些人存在“讳疾忌医”的心态。一名优秀的纪检监察干部,不仅仅是义正词严地在谈话室里针锋相对,更需要在谈话室外和风细雨,深入聆听违纪人心声,用真情与温暖解开其心里的“疙瘩”。 记得2015年,街道接到群众举报,称某街管干部存在经济违纪问题,经前期调查和外围取证,确认该同志存在相关问题。但在第一次找他核实情况时,他对违纪情况矢口否认。 我们多次找其谈心,讲解政策,同时请街道党群书记和他私下沟通,请曾经带过他的“社工师父”和他交心交谈,将组织的关怀带给他,详细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后来的谈话中,他终于向我们吐露了实情,承认了违纪事实,甚至帮助我们做相关证人的思想工作,配合我们顺利将该案件办结。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次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我们真正触及了违纪对象的心灵,达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将自收信访件办成案件,回头想来,成就感满满。 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沟通是化解冲突的有效方法,遇到路走不通时,我选择将脚步慢下来,用心去看待问题,换一种交流的方式,也许会迎刃而解。 面对群众的眼睛,自律是接受它的良好心态,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理解的是纪检监察干部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盏灯,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是目光所在,一言一行都会被身边的同志审视,甚至带着放大镜来看。 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对自己说,要对得起这个身份,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去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这么多年来,同事们遇到我都会戏称我为“王纪委”,虽然是个绰号,但是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却是多了几分味道,我能感觉出有亲昵,还有敬重,也有一丝丝监督。 因为这个绰号,我的饭局少了,我的朋友圈小了,年底测评时给我打“基本满意”的人也有了。有朋友曾经问我:“你后悔成为纪检监察干部吗?”我的回答是:“不会啊,从事纪检监察工作让我有一种惩恶扬善的感觉,我觉得很有意义。”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自律是突破自我的必要素质,就像一粒种子,只有把根扎得很深,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唯有拥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心态、良好的自我意识,方能做好人生规划,点亮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