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论‘如何’”成长讲坛丨一位原籍越南的老共产党员的滚烫情怀

发布:jitancun 阅读次数:358

“感恩”“回报”,两个不太华丽的词藻,却包含着无穷的意义。一个不会感恩的人,就永远不会成功;同样,一个不会回报的人,永远也不会实现生命的价值。


图片

年少坎坷,偶遇恩情。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际遇,那我与这抹中国红不远万里的相遇,就是我人生最为绚丽难忘的转折。

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出生于越南中部的一个小镇上。那是战火纷飞、家国动荡的年代,战火无情,民众受难,越南人民先后经历了五年的抗日战争、多年的抗法战争和南北越分裂,千万民众饱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本该在父母陪伴下成长的我,10岁时就成了孤儿。昏暗的生活中,我有幸遇到了一对泰兴籍医生夫妇,也就是我的养父母,他们在当地的一家医院工作,经过长期的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收养了我并把我带回了泰兴。自此,我跨越万水千山,来到这片养育我一生的红色故土。

我刚来泰兴时,又黑又瘦,既不识字也不识数,养父母就把我送到学校去念书,这让邻居家的小伙伴都十分羡慕。因为在那个年代,念书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更何况我还是被收养来的越南人。面对语言不通这个难关,是养父母和同村的邻居们无比耐心地一句一句教我说泰兴话,一点一点带我融入这个国家,是他们给了我坚持下去的爱和希望。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为“越南人”这个特殊身份,泰兴外事部门也给我们家提供了很多帮助,不仅提供粮票、布票,还帮我们家配置盖房子用的木材。后来,每当我望着户口本上“越南”字样时,一股加入中国国籍的愿望在我心中涌动。

转变是春风化雨之中的润物无声,我已悄然增添了一颗中国心。是这个红色的国度悄然接纳了我、改变了我。感恩的种子悄悄在我的心中萌芽了,彼时年少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感恩,如何去感恩。


图片


青年奋斗,不负恩情。

1962年,我成为泰兴市石油机械配件厂的工人。由于工作踏实,做事严谨,1975年我被调到了值班室。在值班的时候,我发现厂里每天倒出去的垃圾都会引来很多拾荒者。细看下去,原来拾荒者都是冲着垃圾里的废铜、废铁来的。

“这是很大的浪费啊!”当时我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每天赶在那些拾荒者前面将垃圾里的废铜废铁拣回来,交还给厂里。“三九严寒有何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一拣就拣了两年多,从一点一滴开始,到日后的聚少成多,这一小小的举动为厂里节约了很多资源。在一次上级指派需要定时完成的工作中,出现了配件短缺的问题。就在大家都无计可施的时刻,我想起了这批平时捡回来闲置在仓库的材料。在那个资源极为紧缺的年代里,正是这些被捡回来再次利用的废铜废铁,多次帮助厂里度过类似这样的危机。1977年,我幸运地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在我的带动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同事走上了崇尚节俭、艰苦奋斗的道路,我们厂也因为勤俭节约之风多次被上级部门表彰。

彼时的我想:努力工作、勤劳奉献就是最好的回报。我继续坚持每天清理垃圾,直到10年后无垃圾可清。这十年间,我亲手清理出来的废铜废铁,到底有多少自己也记不清了。


图片


夕阳感恩,报答恩情。

1989年换新户口本时,我主动向本地公安户籍部门打报告申请,将我的出生地从越南顺华改为江苏泰兴,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人。

从1962年参加工作开始,我每年都会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递交了30年,在1992年,我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什么这么执着改出生地和加入中国共产党呢?因为我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成长的,党和政府一直给予我们家帮助。1992年,在泰兴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我住进了新的楼房;1995年,女儿下岗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又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愿将一人苦,换得众人甜。所以只要国家遭受灾难、人民有困难,我就尽我一切能力去帮助大家。第一笔捐款的数额是10块钱,在当时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汶川地震捐款2300元,青海玉树地震捐款3000元,北京特大暴雨捐款10000元,甘肃等地泥石流3000元,浙江余姚暴雨600元,盐城龙卷风灾害3000元,新冠肺炎疫情3000元,为两个患白血病的学生捐款2500元……除去留给当时卧病在床的老伴每月固定的医疗费用,我将自己剩余的工资全部存起来用于捐款。

2014年我荣获“泰州市红十字博爱奉献个人”,2018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19年荣获第七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饮水思源,方能心怀感恩。过去我是个外国孤儿,养父母把我抱回来、培育我,共产党关怀我、培养我,这就是恩惠。入党后,我更要感激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我所得的荣誉,都是党和政府的厚爱。我要感恩共产党,尽我所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