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论‘如何’”成长讲坛丨家风,永远带不走的传家宝

发布:jitancun 阅读次数:39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在我成长道路上,我取得的收获与成就都离不开良好的家风。我的父亲,虽不是村干,但大家凡事都乐意和他商量,请他拿主意;我的母亲,虽不是村中最年长者,但大家都愿意将知心话、家常话与她分享;我的家庭虽不富有,却为村里乡亲们做了许多善事、好事。如果说家风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那么父母带给我的“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家风是我永远带不走的传家宝。


图片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而在于德行素养熏陶。在我小时候,祁巷村曾是黄桥镇出名的“穷村”,当时家家户户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我的家庭因兄弟姐妹8人,仅仅靠父母种地所得的收入,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家境要比左邻右舍更差些。但贫困并没有影响父母亲乐善好施的优良品质,父亲常常说“只要心中有爱,并非富有才可以帮助别人”,因为即使在当时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他也经常接济周围生活比我们更困难的人,帮助乡亲们度过生活中的难关。

后来,父亲到工厂打工、做小生意,我们家生活条件一步步好起来。但父亲初心不变,仍一直帮助村里生活贫困的村民,逢年过节总为村里五保户送上鱼、肉等,一直坚持了15年,直至离开人世。父亲去世后,留下了300多万元的债权,但由于当时家中经济水平尚可支撑一家老小,母亲坚持不肯告诉我们借款人,她说:“有本事,你们自己去忙,盯着别人有什么出息!”父亲的大爱无私、母亲的自立自强,时刻感染着我,在无形之中带给我无限力量。

因此,从我到村工作这20年来,我一直秉承父母的教诲,始终把身边的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在村集体企业经营过程中,当看到村中一些贫困户无力加入村企业生产时,我无偿帮助他们建生产作坊,使村里的残疾人、低收入农户都有了稳定的收入;看到村里缺少健身、公共服务等场地时,我主动垫资380多万元修建农民健身广场、农民河滨休闲公园、农家书屋、社区卫生服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乡亲们看到我真心实意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后,每次大老远见到我都会热情地唤我“雪子”。


图片


家风的传承无关文化水平高低,而在于身体力行示范。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对我们兄弟姐妹的言行举止要求却很严格。父亲很敬佩军人的意志和品质,常常用军人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守纪律,懂奉献”。

在父亲的以身示范下,除了我因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无法参军外,我的三个兄弟、两个儿子都先后参军入伍,四个姐妹也都选择嫁给了军人。而我虽未成为一名军人,在家庭的影响下,我也要求自己要有不怕输、不服输的军人气魄。因此,开办猪鬃粗加工厂的时候,虽右腿残疾,但凭着军人般坚韧不拔的意志,我仍走南闯北买原料、搞销售,别人只需6个小时的路程,我往往都要用上10-12个小时,靠着这股劲把家庭小作坊发展成蒸蒸日上的乡村企业。后来,在接任祁巷村委会主任后,面对繁杂的村务、公司事务以及家庭事务时,我仍靠着这份军人般的精神,凡事亲力亲为,最终带领着企业和乡亲们趟出了一条常人都难以走出的致富之路。


图片


家风的发扬不在一家一户,而在于以家风促乡风带动每家每户。父亲在世时经常说,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自己才能成为全市第一批创办私营企业的老板和年收入超万元的个体户。他常常告诫我不要总想着一己之私,让自己家过上好日子,心中要有“大”爱,带动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因此,从父亲手中接过家庭猪鬃加工作坊后,在实现家庭富裕的同时,我一直也在思考怎么带领全村致富。
2001年,我被村民用“另选他人”方式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当时担任公司董事长的我,一边是发展势头大好的企业,一边是满布疮痍、负债累累的村子,但父亲的教诲我始终未忘,我义无反顾地 “走马上任”,创新发展“公司+农户”模式,带领村中120多户村民从事猪鬃加工,全村上下加入了“劳动致富”的道路。很快,祁巷村就脱掉“贫困村”帽子,并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现在,祁巷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村风貌焕然一新。
“一人富,是小富。大家富,才算富”。祁巷村从一个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发展成物质精神双丰收的“富裕村”,是一家一户“勤劳致富、大富带小富”家风的塑造,也是每家以“家风”促“村风”的传承。

今后,作为祁巷村党委书记,我将继续传扬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良好家风,继续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不断增强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