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论‘如何’”成长讲坛丨我们来听听一位老支书的滚烫情怀

发布:jitancun 阅读次数:372

赵金才

原姜堰区娄庄镇三联村党总支副书记

情怀,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每个人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情怀,那是甘愿与之偕行、为之坚守的东西。

在农村工作的40年里,我从青丝到白头,有这样一个情怀深深熔铸在我的血液里:扎根基层种下希望、承载重任无怨无悔。


图片


“与群众同在”就是总有那么一份责,担当在肩头。越是群众所急的,越要拿出顶得上的决心。

我的父亲是一名建国前老党员,一辈子勤勤恳恳、恪尽职守。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当年的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全村7个生产队风雨无阻每周都要跑上一遍,短短半年就磨烂了几双鞋,但看到群众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我觉得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只有遇事不怕事,才能干成事。记得1982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鸡瘟来袭,我所在的楝树村也未能幸免,农户们是焦急万分。得知消息后,我一刻都没停下来,第一时间摸清鸡舍灾情,向上对接解决措施。领取到防治药品后,已经到了夜晚,我就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给农户饲养的鸡打针,臭气熏天的鸡舍没能阻碍我的脚步,累了就在农户鸡舍席地而坐,倚着墙角休憩一会儿,直到双眼熬得通红完成了近300户的鸡瘟防治任务才舒了一口气。灾情得到了控制,群众利益的损失也降到了最低限度,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身为党员,就当把“群众”二字作为最不凡的追求、最宝贵的品格,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时常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沉下身子、挑起担子,多想群众需要我干什么、我能够为群众做什么,这是每一个党员需要回答的终身课题 。


图片


“与群众同在”就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记挂在心里。越是群众所难的,越要拿出靠得住的真心。

基层党员干部离群众最近,但空间上的“近”,并不意味着感情上的“亲”,这需要我们用一颗真心去叩开群众的“家门”、走进群众的“心门”。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少村民纷纷拆掉居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建起了新瓦房。1985年春天,我通过乡党组织的考验,担任楝树村党支部书记。到任以后,我发现村里还有几户村民仍住在危房里,其中有年老体衰者、有因病致穷者。于是,我带着大家从几个贫困户入手,逐一上门拜访,深入了解情况,在向上级反映征得同意后,我便组织村里一班人起早摸黑帮助贫困户盖房,大家携手共搭施工用的脚手架、搬运黄沙水泥和砖块,配合工人砌墙盖瓦……经过几个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那年冬天来临之前,让弱势群众住进了新瓦房。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逢人便夸赞共产党好,我心里满是欣慰,深深体会到了“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口碑”,我想群众的每一张笑脸、每一次点赞,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最好的荣誉。

身为党员,就当葆有亲民为民的真挚情感,心中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多用“身影”战斗、少用“声音”指挥,做到真心实意办、脚踏实地做、满怀真情干,不断为群众再多出一份力、多解一点难,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处于“满值状态”。


图片


“与群众同在”就是总有那么一股气,激荡在胸怀。越是群众所盼的,越要拿出战得胜的信心。

1991年夏天,里下河地区爆发了特大的洪涝灾害,汹涌湍急的洪水淹没了大片农田,冲击了地势低洼的村民住房。灾害来临,党组织就应该是冲不垮的堤坝,党员干部就应该是洪灾中的“主心骨”。我们村里一班人都鼓起奋勇向前不退缩的精神气儿,每天在村部通过广播宣传防涝减灾的办法和要求,做好水泵统筹调配、灾粮补给跟进、堤坝检查巡逻、帮助扶苗补种等工作,全力为群众撑起“保护伞”……坚强就有力量,坚持就是胜利,不久后洪水开始消退,楝树村逐渐恢复生机。毛泽东同志讲过,“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那些日子,我们就像种子扎根大地那样,始终站在攻坚克难的最前沿,用冲锋者的姿态、守护者的付出,打赢了这场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保卫战。

为民服务永无止境,如今虽已经年过七旬,但岁月没有带走我对群众的坚守和热情,我初心不老,在村庄清扫巷道、捞除河道水草、疫情防控等工作中“请缨出战”,尽己所能让余热生辉,用跳动不息的初心延展生命的厚度。

身为党员,在群众的期盼面前,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是关键,就是得干,我们当能够冲在前面、干在前面,为群众打最难的“头阵”,帮群众啃最硬的“骨头”,这样初心之路便能走得底气十足、步履铿锵。

为群众服务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但正是带着初心、责任、感情的日复一日、日积月累,给我的人生赋予了更深刻更精彩的内涵。往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情以待、全力以赴,让那颗“与群众同在”的心永远滚烫。


下一篇:没有了;